“思专创劳”树人研究团队
“思专创劳”树人研究团队
一、团队基本概况:本创新团队主体是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教师及学校各二级学院分管教学副院长,联合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一并组成。团队负责人及主要成员,在教学管理、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持、参与、指导多项课题。团队成员结构合理,马列、科社、哲学、历史学、法学、创新创业等学科有机组合,初级、中级、高级专业职务分布均衡。团队成员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扎实的学科知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研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课题组查阅了大量的文献与资料,具备理论基础,同时课题组有数据来源,一手资料充足。
二、团队研究方向:首先,要厘清深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二者间的关系,提出相应的建设的路径与方法;其次,立足于学校建设和发展战略,构建以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为目标的“思想政治做引领,专业知识为支撑,创新创业显成效,劳动教育抓落实”的“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平台,为孵化培育一批有思想、负责任、敢担当、能作为的优秀就业创业人才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最后,依托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措施进一步促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融合,推动各类课程的资源、方法、力量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充分发挥思政课在“课程思政”中的重要作用。
三、团队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内容主要聚焦四个阶段,通过提升每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德树人作用。
第一阶段: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研究。应用型人才旨在培养一批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理论基础深厚、思维能力突出、善于主动学习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以应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转换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新工科”建设强调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强调专业+X建设,强调协同育人等,这不仅符合“教育强国”战略对民办高校发展的新要求,也顺应中国高等教育的战略改革。“新工科”背景下,民办高校如何结合校本实际和办学特色,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坚持全面、立体、创新的思政教育理念,全面加强德技双修的素质能力培养,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第二阶段: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中“课程思政”科学化研究。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但在实践工作中也需要对二者进行辨析,以便高校能更好地开展思政工作。二者在根本任务、育人目标、教学任务上具有一致性,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地位和实施渠道上有所区别。作为新的教育理念,高校进一步厘清二者间的关系和地位,促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间形成育人合力,针对二者的不同侧重,提出相应对策,确保二者都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协同育人的中构筑“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
第三阶段:基于应用型人才的“思专创劳”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在教学理念中,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是价值指引,专业知识教育是学习基础,创新创业教育为发展目标,劳动教育为落实渠道的创新育人观,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在课程内容中,将学校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和创业实践课程、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四类课程融合贯通,培养思想政治坚定、专业基础扎实、创新思维显著、实践能力优越的新时代大学生。在知识评估上,建立学生多角度全方位评价体系,实现知识体系评估和综合素质评估并重,根据不同年级阶段采取针对性评估模式。
第四阶段: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政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作
用研究。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分析思政课程对高校教育应产生的重要指导作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常态化发展。针对思政课在“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教育内容和教育功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构建学校组织管理机制,教师师资互动机制,课程蕴含资源共享机制和各类课程功能互补机制等方面,不断提升思政课程主导作用,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和铸魂育人的根本任务,形成协同效应,筑牢一体化大思政育人格局。
四、拟开展的研究工作:团队建设以三年为时间节点,以年度作为对应研究内容阶段的周期,力争在学术论文、科研课题以及团队成员职称或社会影响力三个各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第一年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研究。申报并立项省部级以上科课题1项;发表学术论文2篇;团队成员中至少有1名成员职称由助教提升为讲师。团队发表论文产生一定社会影响力。
1.文献调研阶段:调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要求、思路、范式,以及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现状,明确“新工科”背景下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内容、任务、方案。
2.顶层设计阶段:在学校统筹下,各教学单位、职能部门协同配合,完成课程思政建设顶层设计(“纵向推进,横向融合”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主要包括学校层面的课程思政实施目标、方案、主要内容及任务,积极推进学院课程思政建设进程。
同时,并以此为依据,撰写学术论文2篇和研究报告。
第二年基于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建设“课程思政”科学化研究与基于应用型人才的“思专创劳”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篇,其中北大核心及以上论文1篇;申报并理立项省部级以上科课题1项;团队成员中至少有2名成员职称由助教提升为讲师,至少有1名成员职称由讲师提升为副教授。团队发表论文和主持参与课题均产生一定社会影响力。
1.调研阶段:调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现状,厘清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调研应用型人才的“思专创劳”课程开设情况与育人效果。
2.顶层设计阶段:在学校统筹下,各教学单位、职能部门协同配合,完成专业建设中课程体系优化和各们课程思政改革。探索确定“思专创劳”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3.形成基于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建设“课程思政”科学化研究报告与应用型人才的“思专创劳”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并撰写论文2篇。对项目进行总结,完成课程思政建设报告,撰写结题报告。
第三年: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政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作用研究为主题,发表北大核心及以上学术论文2篇;再次申报并理立项省部级以上科课题1项,团队成员中助教职称全部提升为讲师,至少有2名成员职称由讲师提升为副教授,副教授中至少有1名成员职称提升为教授。团队发表论文和主持参与课题均产生更大社会影响力。
此外,有条件的话,可在现有基础上出版相应的专著或者向政府部门提供专业化的对策建议,扩大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力和预期效果。
- 上一篇:没有上一篇了
- 下一篇:我校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思专创劳”融合协同育人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