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邛海国家湿地公园、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 开展参观研习活动
7月19日上午,为进一步提高生态环保意识,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考察研习团前往邛海国家湿地公园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研习活动。邛海国家湿地公园是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并公布的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高原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被称为中国月亮城、中国航天城和小春城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府西昌市,是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湿地总面积约两万余亩。它是以保护西昌城市饮用水源地和高原断陷湖泊湿地为目标、推动城市转型发展为方向、凝练绿色发展为主题建设而成的,是湿地保护与发展双赢的典范。
团队成员来到邛海国家湿地公园,在欣赏湿地公园美丽景色的同时,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团队成员了解了邛海湿地的前世今生、邛海湿地从破坏到恢复重生的发展历程以及邛海湿地保护与建设和西昌城市发展的紧密关系。同时,聆听了很多关于湿地的科普知识,明白了保护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通过此次研学活动,让团队成员切身感受了大自然的生态之美,了解湿地保护相关知识,增强了对湿地保护的了解与责任感。
图1 邛海风景图
7月19日下午,为学习当地民族文化,了解地方风俗习惯,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团队成员来到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位于泸山风景区北坡,于1985年8月4日建成开放,占地45亩,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博物馆背依青山、面临邛海,根据古朴典雅的彝族建筑风格而设计的,它是我国第一个民族博物馆,也是世界唯一反映奴隶社会形态的专题博物馆,被誉为“专题博物馆的典范”。
陈列展览分序厅、社会生产力、等级和阶级、家支习惯法、婚姻家庭、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风俗习惯、奴隶和劳动群众反抗奴隶制度的斗争九个部分。团队成员进入博物馆,通过对各个展厅的参观学习,了解了彝族的基本情况、历史发展、彝族文化、祭祀和风俗习惯等内容。彝族以“大分散、小聚居”的形式分布在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重庆等省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内的广阔区域,而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在参观过程中,丰富的彝族文化令团成员惊叹不已,并对民族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通过对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的参观学习,团队成员对凉山彝族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有了直观和全面的认识,更进一步了解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兴旺的重要性。
图2 团队成员参观博物馆
撰稿:朱巧怡
排版:廖晓庆
摄影:袁 丁
审核:李 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