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7日,吉利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全体党员,携手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讲解员和党史专家,走进苍松翠柏掩映的井冈山烈士陵园,开展“缅怀先烈铸忠诚 赓续红色践初心”主题党日活动。通过敬献花圈、实地追思、情景教学等“沉浸式”教育,让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在新时代思政课堂焕发活力。
清晨的井冈山薄雾未散,苍松翠柏掩映下的烈士陵园庄严肃穆。全体党员手捧白菊,缓步走向镌刻着15744名烈士姓名的纪念碑。两名党员代表抬起花圈,轻轻摆放在纪念碑基座前,全体人员鞠躬默哀。山风吹动花圈缎带上“革命精神永垂不朽”的金色大字,党员教师曹燕同志轻声道:“这些名字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座座信仰的丰碑。”随后,全体党员面向党旗庄严宣誓,支部书记的领誓声与山间松涛交织回响。“每一声誓言都像在回应烈士们的期待。”党员教师张金鹏眼眶湿润,手中紧握的党徽已被焐得温热。
走进井冈山革命历史纪念馆,锈迹斑斑的大刀、补丁摞补丁的红军军装、烈士牺牲时紧握的党证,将历史的厚重铺陈眼前。讲解员指着一盏破损的油灯,讲述毛泽东在八角楼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细节时,教师们纷纷俯身细看灯盏上的灼痕。“原来‘星星之火’就是在这盏灯下点燃的!”教师陈磊的感叹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在“小井红军医院”场景复原区,130名重伤员宁死不屈的故事让现场一片寂静,积极分子张帆在笔记上重重写下:“思政课讲台就是新时代的‘战地医院’,我们要守护好学生的精神防线。”
活动更注重将感动转化为育人实招。在“井冈山精神与教学创新”研讨中,教师们碰撞出6项接地气的方案:从开发“油灯下的思政课”情景教学模块,到设立“红米饭·南瓜汤”劳动体验课,再到创建“井冈山红色家书诵读会”,每项都紧扣革命精神与青年成长的结合点。教师朱巧怡捧着一沓复制的烈士手稿说:“下学期我的‘纲要’课要从这封‘竹片情书’讲起——红军战士给未婚妻的信里,藏着‘革命浪漫主义’最好的注解。”
夕阳为烈士纪念碑镀上金边,活动在《十送红军》的悠扬旋律中结束。总支书记总结时动情说道:“站在井冈山的红土地上,更能读懂‘为党育人’的深意。我们要让思政课像井冈翠竹一样扎根泥土、拔节生长。”归途中山雾渐起,党员教师们已开始谋划新学期的“红色实践”——有人准备带学生重走朱毛挑粮小道,有人计划把八角楼油灯模型搬进课堂。这场沾着露水、带着硝烟味的主题党日,不仅让井冈山精神照进现实,更让“立德树人”的初心在红色热土上愈发滚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