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

党建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活动
文物叙事新视角 润心育人见真章——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沉浸式探索红色文物育人新路径
发布时间:
2024-07-17
来源:
阅读人数:

2024年7月16日,吉利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全体党员走进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开展了一场以“文物叙事新视角 润心育人见真章”为主题的党日活动。活动通过“文物+课堂”“理论+实践”的创新模式,让师生在革命文物中触摸历史温度,在互动体验中深化育人担当。

在朱毛会师场景复原区,全体党员面对鲜红党旗庄严宣誓。博物馆声光系统营造的沉浸式场景,将铿锵誓言与历史回响交织,钟学娥同志感慨:“脚下是革命先辈走过的路,耳畔是穿越时空的号角声,这一刻更能体会‘初心如磐’的重量。”博物馆研究员现场示范“一支枪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解读法:从一杆锈迹斑驳的“汉阳造”步枪切入,结合枪身铭文与红军武器管理条例,生动阐释《资本论》中商品二重性原理与革命实践的结合。“原来剩余价值论不仅藏在书本里,更刻在红军的枪杆上!”入党积极分子刘樾樾同志边记录边感叹。

活动聚焦“让文物开口说话”的教学创新。教师们围坐在展柜前,逐件分析32件武器文物铭文,梳理出“武器上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教学案例集。博物馆专家以“红军手雷生产日志”为例,解读战时军工体系如何体现劳动价值理论,老师们现场展开头脑风暴,将文物细节转化为“红色经济课”“军工思政课”等教学命题。支部同步启动“革命文物进课堂三年计划”,计划分年级设计“文物教学资源包”,让大一新生从“一根扁担”读懂群众路线,大二学生通过“半条被子”理解人民情怀,大三学生依托“红军账本”探究党的经济思想。搜索到的资料将直接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让“玻璃柜里的历史”变成“课堂上的活教材”。

“思政课教师不能只做理论的‘搬运工’,更要当好历史的‘翻译官’。”党总支薛靖林同志在总结中表示,此次活动以文物为媒、以实践为桥,既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沾泥土”“带露珠”,也为探索“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参与活动的党员教师纷纷表示,要将文物中的红色密码转化为青年听得懂、愿意听、记得住的教学语言,让信仰的力量在新时代课堂上生生不息。


联系电话
400-630-2020
关注我们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9-18 11:4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