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5日,吉利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在钟学娥副书记带领下,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博物馆与红旗渠干部学院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全体思政课教师党员通过沉浸式研学与专题党课,深入探究中华文明根脉,强化党性修养与文化自信,为思政教育注入历史厚度与时代活力。

上午9时,党员同志们怀着敬畏之心走进殷墟博物馆。作为中华文明可考据的源头,殷墟以甲骨文、青铜礼器与宫殿遗址实证了商王朝的历史存在,被誉为“解码中华文明的活教材”。在司母戊鼎(注:现称后母戊鼎)前,同志们凝视着这件象征商代青铜文明巅峰的国之重器,感受三千年前先民的智慧与匠心;在甲骨展区,通过“一片甲骨惊天下”的传奇故事,深刻体悟汉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纽带作用。钟学娥副书记在现场指出:“殷墟是总书记‘向往已久’的文化圣地,其考古成果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科学论断。作为思政课党员教师,我们更需从文明根脉中汲取力量,筑牢学生的文化自信根基。”

下午3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专家曹阳作了题为《从殷墟考古,认识中华文明》的专题讲座,党员们通过系统学习,深刻认识到殷墟百年考古成果以实证精神证实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连续性,填补了早期国家形态研究的空白,这一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与马克思主义高度契合,强化了党员对党的理论根基的理解;同时,甲骨文所承载的“天人合一”“崇德尚礼”等思想解码了中华文明的核心基因,彰显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启示党员在思政教育中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如将治理智慧融入课程实践;此外,讲座聚焦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数字化建设,激发了党员对“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的思考,钟学娥副书记总结的“守正创新”精神与红旗渠精神相呼应,凸显了新时代党员的历史担当,即如何在保护文化根脉中践行党的为民本色和创新使命。
本次党日活动是一次党性锤炼与文化筑基的双重洗礼。同志们通过殷墟考古实证,深化了对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理解;通过红旗渠精神与殷商文明的对话,体悟到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更是创新发展的引领者。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教师党员,大家一致表示:将把殷墟文明的精神内核转化为思政课堂的鲜活素材,引导学生理解“没有高度文化自信就没有民族复兴”的深刻内涵,以历史之光映照时代之路,以信仰之力培育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