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7日,在红旗渠精神专题研修的收官之日,吉利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钟学娥带领全体思政课教师党员,赴中国文字博物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此次活动以“感悟文字根脉,筑牢信仰之基”为主题,通过沉浸式学习中华文字演变史,深化党员教师对文化自信与党性修养的融合认知,为思政育人注入精神伟力。

步入中国文字博物馆,恢宏的建筑与千年文脉交相辉映。在甲骨文展区,党员教师们驻足于镌刻神秘符号的龟甲兽骨前,党总支宣传委员贾志鹏感慨道:“这些符号不仅是文明的起点,更是先民在自然挑战中展现的智慧与韧性,与红旗渠‘战太行’的奋斗精神一脉相承。” 当讲解员阐释“党”字的构型——象征众人立于旗帜下同心前行时,钟学娥副书记现场引导党员反思:“作为思政教师,我们是否以旗帜引领学生?是否将‘团结协作’的红旗渠精神融入育人实践?” 这一发问引发党员们对育人使命的深刻自省。

在文字演变长廊,篆书的庄重、隶书的革新、楷书的端方,生动映射出中华文明“守正创新”的特质。青年党员教师朱巧怡指着一幅“实事求是”的书法作品说:“从‘仓颉造字’到‘延安整风’,求真务实始终是党的思想精髓。思政课必须立足中华文化根基,讲清党的理论与中国实践的深层联系。”教师们纷纷以手机记录展品,计划将文字史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课程案例,打造“汉字里的思政课”特色教学模块。

活动高潮在党旗宣誓中升华。全体党员立于博物馆“汉字大道”前,重温入党誓词。钟学娥强调:“文字是文明的基因,红旗渠是精神的丰碑。思政教师既要成为文化传承者,更要做党性践行者——以‘自力更生’破解教学难题,以‘无私奉献’服务学生成长。”现场随即展开“微党课”录制:古代“信”字诠释对人民的承诺,“公”字解析共产党人的初心,党员们以专业视角挖掘汉字中的红色密码,践行“党建+学科+思政”的育人创新。
本次主题党日活动以中华文字为镜鉴,实现了党性锤炼与文化浸润的双重升华。党员教师通过文字演变史深刻体认到: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根源在于“革故鼎新”的创造力与“天下为公”的价值观,这与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高度契合。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更需以红旗渠精神为炬,将文化自信转化为思政育人的底气——在课堂中讲透“两个结合”的文明逻辑,在实践中传承“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基因。活动后,党总支将着手汇编《汉字中的党性修养》案例集,推动红色文脉深度融入思政课程体系,锻造一支“肩扛文化传承、心铸党性精魂”的新时代思政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