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2日,在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钟学娥同志的带领下,吉利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思政课教师党员奔赴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干部学院,开启首日党性锤炼实践。本次活动以“感悟精神伟力、厚植思政根基”为核心,通过沉浸式学习追溯红旗渠精神的思想源头,为思政教育注入鲜活力量。

一、纪念馆中叩问初心:在历史回响中筑牢信仰之基
清晨,全体党员步入红旗渠纪念馆。在镌刻着“千年旱魔、世代抗争”“英雄人民、太行丰碑”的历史长廊中,教师们凝视着泛黄的施工图纸、斑驳的铁锤钢钎,聆听林县人民“誓把山河重安排”的豪迈誓言。当讲解员述说81位烈士为引漳入林献出生命的壮举时,党员们久久驻足于英烈墙前。那些以血肉之躯凿穿太行山的青年突击队员、日夜奋战的“铁姑娘”们,用生命诠释了“不计得失、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钟学娥副书记在现场动情指出:“这堂行走的党课让我们深刻体悟到,红旗渠不仅是水利工程,更是共产党人‘人民至上’初心的丰碑!”教师们纷纷记录下“修渠民工破棉衣裹伤奋战”“杨贵书记顶压力决策引水”等鲜活案例,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积累了生动素材。

二、专题讲座深悟精髓:在时代叩问中把稳思想之舵
下午,红旗渠干部学院冯琳教授以《红旗渠精神及当代启示》为题,从三大维度为党员教师淬炼思想:一是精神解码,系统阐释“立足本地、依靠自身的自立更生”“战天斗地、百折不挠的艰苦创业”“顾全大局、齐心协力的团结协作”“不计得失、不怕牺牲的无私奉献”四维精神谱系;二是党性溯源,通过杨贵书记“头可断、血可流,不建好山区不罢休”的铮铮誓言,揭示红旗渠成功根本在于党的政治领导、思想引领与组织动员;三是现实启迪,结合二十大报告“坚定理想信念”要求,强调新时代思政教师须以红旗渠精神滋养课堂,引导学生理解“党的性质宗旨集中体现于造福人民的实践”。讲座中,党员们深刻认识到红旗渠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璀璨篇章。

三、思想淬火凝聚共识:在精神长河中汲取育人力量
夜幕降临,党总支组织专题研讨。教师们争相分享感悟:“红旗渠是‘党的群众路线’教科书,80多条生命昭示‘没有人民,寸渠难成’的真理”“杨贵书记带领县委一班人十年坚守,正是‘政治三力’的生动诠释”。大家一致认为,此次学习实现了三重升华:在党性修养上,从修渠史诗中读懂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忠诚;在思政教学上,挖掘出“青年洞攻坚”“分水闸设计”等案例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新路径;在育人使命上,更坚定了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镌刻于教育实践的决心。
本次党日活动以“历史现场+理论深研”双轨模式,实现了党性洗礼与思政资源挖掘的双重突破。全体党员在红旗渠这座“永不褪色的党性熔炉”中,不仅读懂了“自力更生”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更将“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核转化为立德树人的行动自觉。当汩汩渠水映照出党员教师们坚毅的面庞,一条贯通历史与现实、连接课堂与山河的“精神天河”,已在思政教育征程上澎湃奔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