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6日下午,为深入挖掘爱国主义教育与文化传承教育的优质教学资源,将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政育人素材,新思想与形势政策教研室全体教师在教研室主任李梦韬老师的带领下,赴乐山高新区安谷镇开展专题教研活动,重点考察故宫文物南迁历史遗址与欧阳道达旧居陈列馆。本次活动聚焦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南迁乐山的历史史实及其彰显的民族精神,通过实地调研探索将“文物典守精神”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有效路径。
教研室首先参观了乐山故宫文物南迁陈列馆。馆内通过“典守壮歌”主题展览,生动再现了1933年北平故宫博物院16,647箱文物为躲避战火南迁数千里的“国宝长征”历程。教师们在动态影像、文物装箱清单等展陈中,深刻感悟到安谷镇作为战时文物避难所的重要地位——此地曾存放9361箱文物,占乐山存护总量的近六成,创造了百万件文物零遗失的奇迹。这段历史不仅是文化保护的壮烈篇章,更是中华民族危难之际捍卫文明命脉的象征。
随后,教研室走访欧阳道达旧居陈列馆。在与乐山故宫文物南迁历史研究院主任彭海军先生的交流中,教师们深入了解了欧阳道达(原名欧阳邦华)从北大预科讲师转型为文物守护者的人生轨迹。他在安谷镇坚守近八年,带领工作人员与当地百姓共同守护国宝,其旧居作为川西民居风格的文物遗址,见证了“功侔鲁壁”的典守精神。通过复原场景与实物陈列,课程组切身感受到故宫学者在物资匮乏年代的责任意识与专业能力。
本次沉浸式教研活动,使课程组教师深刻体认到文物南迁历史的思政教育价值。教师们一致认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避免抽象说教,应依托具象历史场景与鲜活人物事迹引发共情。未来教学将深度融合地方文化资源,以安谷镇“全民护宝”的案例诠释民族精神,将欧阳道达等典守者的专业坚守转化为思政育人素材,引导学生理解文化传承的时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