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吉利学院为丰富和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元素,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2021年12月16日-12月19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思政课教师、各学院“课程思政”项目负责老师以及吉利学院各学院辅导员代表前往“重庆-遵义”两地进行了为期4天的考察学习交流,接受红色基地教学人员的现场培训。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参观考察;学习培训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国内国际形势深刻变化,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有着特殊的必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把思想政治工作确定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灵魂,这意味着思想政治工作已成为一种核心的、顶层的战略性设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吉利学院为丰富和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元素,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2021年12月16日-12月19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思政课教师、各学院“课程思政”项目负责老师以及吉利学院各学院辅导员代表前往“重庆-遵义”两地进行了为期4天的考察学习交流,接受红色基地教学人员的现场培训。
一、赴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学习交流
全体与会成员合影
2021年12月16日上午,我校马院全体教师就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若干问题,与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座谈会,双方进行了细致的交流分享。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0年,是全国重点马院之一,是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吴艳东教授首先分享了思政课程建设以及思政课教师的培养方式:西南大学马院与超星平台进行合作,针对不同的重点与难点设计了160个微课程,还具体分析了思政课教学的“三个一工程”,一套讲义、一套微课、一套课件,运用多种教学模式进行思政课教学,不仅深入分析理论知识,还增强了课堂趣味性。其次,关于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重点讲解了针对青年教师的“青苗计划”,鼓励年轻老师,参加各类思政课比赛,以赛促学,有针对性的打造青苗,不仅重视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同时也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再次,分享了西南大学课程思政的建设:例如,开设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系列选修课。根据不同的专业内容,进行思政元素的挖掘。美术学院结合专业特色,挖掘美术作品背后的红色故事;音乐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则是诠释红色音乐文化,通过分析北方吹来十月的风等经典歌曲,讲解俄国十月革命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文学院,则是解读一系列红色诗词、红色日记、红色影视,增强学生们的红色文化认同感。最后,吴教授对理论课的实践课程安排进行了重点说明:分享了“一课一晒”与“大学生讲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经验。并强调,不论以何种方式进行实践课程的教学,重点是要将知识装进学生脑子里,装进学生心里,思政课堂才算是成功的。与会全体教师都在座谈会中深受启发,为我校的马院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艳东教授发言
会议最后,李小平院长向吴教授说明了吉利学院的具体情况与办学特色,并赠送了吉利经典领克汽车模型表示感谢,并表示希望以后能与西南大学进行更加深入的合作与交流。
李小平院长向吴艳东教授赠送领克汽车模型
二、参观红色教育基地,重温红色革命记忆
12月17日下午,我校教师学习团前往重庆歌乐山“渣滓洞”、“白公馆”进行参观,探索红色足迹、重温革命历史、聆听红色故事、弘扬革命精神。
渣滓洞原是重庆郊外的一个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1939年,国民党军统特务逼死矿主,霸占煤窑,在此设立了监狱;白公馆原名“香山别墅”,是四川军阀白驹在重庆沙坪坝郊区的别墅。1939年军统将其改为军统局本部直属看守所,称军统重庆看守所,主要关押国民党政府认为级别较高的政治犯。在渣滓洞监狱小广场内,现场教学人员向学习团成员讲述了《红岩》小说中的江姐的人物原型江竹筠的被捕、关押和牺牲的经过,我校老师们亲眼目睹了国民党反动派迫害革命先烈时使用的老虎凳、竹签子、烙铁等残酷刑具,让教师们不仅深切感受到了当时被关押的革命先烈所遭受的痛苦和磨难,更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饶、前赴后继,用生命捍卫共产主义信仰的英雄气概。在白公馆,成员们认真聆听了英雄小萝卜头的成长故事,了解到革命英烈在狱中所受的酷刑和对敌不屈斗争的感人事迹,详细了解了“狱中八条”的历史渊源与时代意义,亲眼见到了由被关押在白公馆监狱的罗广斌、陈然、丁地平等烈士制作的“五星红旗”。教师们深刻地感受到为了新中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他们永远是我们心中的丰碑,他们值得我们用一生去缅怀!
我校教师学习团渣滓洞听取讲解员现场教学
红岩伟业垂青史,英烈精神励后人。现场教学结束后,成员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活动,自身政治上受到深刻教育,思想上受到深刻触动,灵魂上受到深刻洗礼。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大力弘扬“红岩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革命先烈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将爱国主义情怀融入到教育中,全力育好时代青年、勇担时代使命。
三、学习团一行参观重庆传统文化民国街
12月18上午,学习团参观了“民国街”。民国街是以民国历史、巴渝特色为主题打造的特色街区,重现了民国时期重庆的著名建筑和景致。有国泰戏院、新华日报、馨雅咖啡、皇宫照相馆,旧重庆特色的商店、火锅博物馆、还有老朝天门码头、解放碑等。教师们在新华日报旧址进行了认真的观摩学习,了解了新华日报的办报历史,以及他在抗日战争时期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唯一机关报而为中共革命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学习团一行通过感受民国时期重庆的著名建筑景观以及该时间阶段内重庆人民的文化生活增进和丰富思政课素材。
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民国街解放碑合影
四、我校学习团参观重庆革命旧址桂园(双十协定签订处)及曾家岩50号(周公馆)
2021年12月28日下午,我校教师学习团参观了位于重庆市渝中区的桂园及曾家岩50号。
桂园乃张治中将军于1939年迁居入住时,亲手种下桂花树,并启用父亲“桂徵”名字,将此小院命名为“桂园”。 1945年8月,重庆谈判期间,张治中地将此处备作毛泽东在重庆市内办公会客的地方。桂园是当年毛泽东与周恩来代表共产党同国民党代表进行谈判和签订《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的地方。
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参观桂园
曾家岩50号则长期在抗战年代作为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实际办公地点。这是一套极为平常,相对独立的石木三层小楼,青砖小瓦,只是三层洋楼在战时陪都也算洋气,但对中共南方局机关来说,肯定是极为狭窄的。促狭的木楼梯,不小心还会碰头,当时很多房间是办公室兼集体宿舍。老师们走进这幢小楼,去感悟血与火的抗战岁月,触摸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现场教学人员在参观期间就周恩来同志为首的中共南方局在抗战年代于曾家岩50号的工作历史,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和介绍,让学习团教师在政治上受到深刻教育,思想上受到深刻触动,灵魂上受到深刻洗礼。
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参观曾家岩50号
五、我校学习团遵义会议旧址及纪念馆接受现场培训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四史”的重要论述,深入推进“四史”学习教育活动, 2021年12月19日上午我校学习团教师前往贵州遵义会议旧址及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
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遵义会议旧址合影
遵义会议纪念馆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子尹路96号,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而建立的、以遵义会议会址建筑为依托的纪念性博物馆。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的党走上成熟的党的标志,是中国共产党红军伟大长征路上重要的转折点,更是我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我校教师分别参观了遵义会议旧址及遵义会议陈列馆,现场人员借助展览中的图文资料,为老师们还原了遵义会议召开的场景,并强调了遵义会议对我国工农革命历程的重要意义。通过一张张鲜活的照片、一件件历史实物,全体教师深切地感受到了长征途中血染湘江、飞渡乌江天险、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过草地的生动场景。全体教师通过重温和缅怀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了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参观遵义会议纪念馆
通过为期4天的培训学习,我校思政教师和辅导员们感受颇深,纷纷表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因素,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培养理念,在课程建设中融入红色文化,大力弘扬中国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革命先烈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将爱国主义情怀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全力育好时代青年、勇担时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