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究殷商文明内核,筑牢文化自信根基。8月25日,吉利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红旗渠精神专题培训班全体学员走进安阳殷墟博物馆,走进理论大讲堂,以沉浸式现场教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形式,开启一场兼具历史深度与思想厚度的文化研学之旅。
上午,学员们怀着对古老文明的敬畏之心踏入殷墟博物馆。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都城遗址,殷墟承载着中华文明早期发展的关键密码。在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学员们沿“商王都遗址”“甲骨文发现与研究”“青铜文明” 等核心展区有序参观,近距离观摩司母戊鼎、甲骨文片、玉璋等珍贵文物。从布局规整的宫殿宗庙遗址模型,到刻画着古老文字的甲骨实物,再到工艺精湛的青铜礼器,每一件展品都成为解码殷商文明的“活教材”。
在遗址展区,学员们驻足聆听甲骨文发现的百年历程,了解“一片甲骨惊天下”的传奇故事,深刻认识到甲骨文作为迄今所见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体系,不仅是研究商王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更是维系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纽带。参观过程中,学员们不时交流探讨,结合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思考中华文明延绵不绝的内在动力,在触摸历史脉络中进一步坚定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下午,专题讲座“从殷墟考古,认识中华文明”在红旗渠干部培训学院举行。本次讲座特别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专家曹阳担任主讲人,曹阳老师长期研究殷墟文化,对殷商历史文化研究有着深厚的学术积淀与实践经验。
讲座中,曹阳老师围绕三个核心维度进行系统阐释。其一,“实证商王朝,架构中华文明根源支点”。通过梳理殷墟近百年考古发掘成果,曹阳老师详细论证了殷墟作为商王朝晚期都城的历史定位,指出殷墟的考古发现不仅证实了《史记》等文献中关于商王朝的记载,更填补了中国早期国家形态研究的关键空白,是中国所有古遗址中发掘时间最长、积累经验最丰富的遗址。这一发现,为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提供了坚实的考古实证,架构起理解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重要支点。
其二,“甲骨文脉,维系中华民族形成发展”。曹阳老师以甲骨文的字形演变、内容分类为切入点,深入解读甲骨文所承载的商王朝政治、经济、军事、祭祀等社会图景,强调甲骨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其记载的文字体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历经数千年传承,始终是维系中华民族认同、促进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的文化纽带,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提供了独特的文字见证。
其三,“整装再出发,翻开时代新篇章”。在回顾殷墟考古成就的基础上,曹阳老师结合当前考古学发展趋势,分享了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甲骨文数字化保护与研究等最新进展,鼓励学员们以殷墟考古精神为启发,在新时代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历史智慧与时代需求相结合,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力量。
此次殷墟文化研学活动既是一次深刻的历史文化熏陶,也是一次生动的文化自信教育。未来,各位思政教师将把殷墟文化所承载的中华文明精神内核与红旗渠精神有机融合,带入思政课堂教学实践,引导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坚定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