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

实践教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践教学
吉利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赴河南林州红旗渠干部学院体验学习分组讨论会简报
发布时间:
2025-08-25
来源:
阅读人数:

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传承红旗渠精神,加强教师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理解,吉利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思政教师们赴河南林州红旗渠干部学院开展体验学习活动。通过实地参观、观看话剧《问渠.天河档案》、学习县委书记杨贵同志访谈录等,教师们深刻领悟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随后,学院组织分组讨论,教师们结合自身教学与研究实际,踊跃分享学习体会。

=

讨论开始,话题首先集中到红旗渠精神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张金鹏老师指出,红旗渠不仅是水利工程的奇迹,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的缩影,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王光芬老师认为,红旗渠精神与延安精神、焦裕禄精神一脉相承,是思政课教学的鲜活教材,应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刘红叶老师强调了青年洞与新时代青年教育。刘老师谈到,青年洞是红旗渠工程中最艰险的一段,由300多名青年突击队攻克。这启示我们,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应培养学生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精神。楚钰莹老师提出,思政教育要善于用此类案例激发青年学生的奋斗热情,引导他们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

随后老师们将目光转移到话剧《天河档案馆》。李梦韬老师表示,话剧《天河档案馆》通过艺术形式还原了修渠人民的感人故事,展现了杨贵书记等党员干部的为民情怀。这种情感冲击比单纯理论教学更具感染力。付红杰老师建议,未来可尝试将红旗渠题材融入实践教学或情景课堂,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化理解。张有恒教授强调红旗渠精神要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红旗渠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反映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未来可开展红旗渠精神专题研究,从哲学、历史学等多学科角度挖掘其理论内涵。

通过讨论,教师们达成了一系列共识,钟学娥院长助理总结发言:

1. 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应作为思政课重要教学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中,老师们应积极思考如何融入,怎样融入和融哪些的问题。

2. 老师们应结合学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和“三个校园”教育理念,学院“三向三力”课程建设框架,进一步创新教学形式,通过案例教学、实践研学等方式增强教学感染力,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

3. 要推动红旗渠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研究,形成一批高质量学术成果和教学案例。

本次学习活动不仅进一步深化了教师们对红旗渠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而且极大地激发了教师们投身于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热情和动力。参与学习的老师们纷纷表示,将以红旗渠精神作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坚定地坚守教书育人的初心和使命,矢志不渝地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联系电话
400-630-2020
关注我们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9-18 11:4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