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推进学院高级别项目申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2025年1月6日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蒋永穆教授在明德楼131教室作题为“高级别科研项目申报”的讲座,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参加了此次讲座。本次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小平教授主持。
蒋永穆教授分别从什么是合格的申报书和目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申报的变化两个方面对教师在项目选题及申报书撰写过程中的难点进行了分析和讲解。蒋教授强调申报书要体现学者的学术素养。首先,申报书选题怎么写?不是学者讨论的问题,不是知网搜索体现的东西,要根据党和国家的需要,需要马院的老师做什么,要从中央文件寻找立论依据;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现在对马克思主义所做的发展,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考虑学术素养。
其次,参考文献的撰写。参考文献也能体现一个人的学术素养。参考文献的重视与否,能看出一个人对课题、文章的重视程度。有这么几个问题:1.引用文献较多。有的学者引用三四十个文献,希望凸显他的质量高,但是事实上这种方式可能会给人一种论证不够,文献来凑;并且在课题当中所展现的文献应当是主要参考文献,不是所有的参考文献。一般应当有10~15个参考文献,较为合适。2.如何在众多文献遴选这些文献?不要和前面的文献综述与学术史梳理相对应,相应观点只有一篇文章就行;不要列4~5个经典作家;要列出具体的篇目,强烈支撑体现指向性;经典著作不要和其他作者列在一起;中英文文献怎么列?中文文献排前面,中文文献多于英文文献;部分学者在知网上搜索高下载率、高引用率的文献作为参考文献,有些文献对学者影响大,但下载率和引用率不高。学者对文献的判断,做好参考文献反而是花时间认真斟酌的部分。
第三,前期研究成果,是学术素养最重要的观测点。主要问题是填写不充分,不能让评委了解学者的学术素养,需要不断打磨,提高写本子的能力。现在是自己设计题目,根据前期成果设计题目,一个题目能否得到评委的认可,要看前期成果的积累,比拼前期成果。一是准备申报项目,不打无准备之仗;二是多样化的成果,国家没有权威期刊之说,研究报告、咨询报告,不要一定是论文和专著,思政专项做课件获得表彰,工作报告都可以作为前期成果。5项必须填齐,没填齐就会被否。对什么问题感兴趣,想持久研究。相关性优先,不是级别优先。
最后,研究内容论证,怎么体现学术素养。不变应万变,2023年以前的申报书包含框架思路、研究对象(重要)、主要目标、研究方法。主要目标: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推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历史理论方法应用)、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故事),便于检查,目标任务达成情况。研究对象:破解哪几个具体问题。框架思路:体现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体现重点和难点。选题依据:已有研究项目,要有独到之处。
目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申报的变化。一是西部项目是重点、一般、青年项目并列的项目,只有一次申报机会,项目研究西部独有的问题,具有典型性的问题,比如成渝经济圈,中华民族共同体。二是青年项目的变化,女性申请不超过35岁变为45岁,通过率高,民办高校有所支持,建议申报。三是重点项目评审的变化,没通过的可以转为一般项目,现在是不能转为一般项目,特别慎重报重点项目。
十六个字总结:问题导向,学科思想,科学严谨,简明规范。
李小平院长对此次讲座总结:本次讲座的核心是申报书体现学者学术素养,蒋教授从开头、结尾、前期研究和中间部分等问题详细讲解,有很强的指导性,特别是申报高级别项目。李院长强调:一是老师们要把前期成果进行规划,二是论证过程中关于2024年论证板块结构和顺序的变化,框架之间怎么安排,要有更严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