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0日,四川省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研究会2025年年会在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隆重召开。我院院长助理、党支部副书记钟学娥副教授,廖晓庆老师和彭璇老师参与年会。本次年会汇聚了全省高校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围绕课程改革、历史阐释、教学设计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为推动思政课程高质量发展搭建了重要交流平台。
一、专家讲座:聚焦课程改革与历史阐释的前沿思考
年会上午的学术讲座环节,特邀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何博教授,以及华南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陈金龙教授作专题报告。何博教授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改革的几个热点问题》为题,从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宏观视角出发,结合课程建设实践,深入剖析了当前纲要课程在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创新、考核评价优化等方面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他特别强调,课程改革需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要求,注重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中强化价值引领,为我院教师厘清课程改革思路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引。
陈金龙教授带来的《抗日战争时期历史的当代阐释》讲座,以严谨的学术视角和丰富的史料支撑,系统阐释了抗日战争历史在当代的价值意义。他通过梳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全民族抗战的历史经验等内容,提出历史阐释需立足当代语境,既要坚守历史事实,又要挖掘历史事件对当代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启示意义。两位教授的报告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性,让我院教师对纲要课程的历史厚度与时代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教学研讨:教学设计与展示彰显创新实践
下午的会议以教学设计与教学展示为核心。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胡燕教授首先作《教学设计的底层逻辑与案例呈现》专题报告。她从教学设计的本质出发,提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四位一体的设计逻辑,强调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结合历史课程特点构建“问题链—史料链—思维链”的教学框架,并通过多个经典教学案例生动展示了如何将理论逻辑转化为教学实践。胡燕教授的分享为我院教师优化教学设计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论指导。
在备受关注的教学展示环节,前期经过全省高校报送的60份教学设计初赛选拔,我院彭璇老师的教学设计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郑紫云老师的教学设计获三等奖。其中,彭璇老师参与现场教学展示再次荣获一等奖。彭璇老师的展示以“问题链”驱动教学:从“为何延安被称为‘革命圣地’”到“当代青年如何继承延安精神”,层层递进引发思考。其严谨的史料支撑、创新的情境设计和富有感染力的叙事表达,赢得了现场专家的高度评价。评委组认为,该教学设计“将历史厚度与时代温度有机融合,既展现了延安时期的历史必然性,又凸显了红色基因的当代价值”。
三、总结提升:以年会成果赋能课程建设新发展
本次年会为我院教师提供了与省内顶尖专家学者交流学习的宝贵机会。通过聆听前沿讲座、参与教学研讨、观摩优秀展示,我院教师在课程改革方向、历史阐释方法、教学设计技巧等方面收获颇丰。
钟学娥副教授表示:“年会内容紧扣纲要课程教学的现实需求,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特别是专家们对历史当代价值的阐释,为我们讲活历史、讲透理论提供了新思路。”未来,我院将持续深化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强化教师队伍专业能力建设,不断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