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我院教师赴复旦大学参加“真理味道”专题研修班学习
发布时间:
2025-08-18
来源:
阅读人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教育部2025年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工作要求,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与教学实践能力,2025年8月10日至16日,我院教师王光芬赴复旦大学,参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复旦大学)举办的“真理味道”专题研修班(第25025期)。为期一周的研修以“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强化实践育人成效”为核心, 融合理论授课、实践研学、结构化研讨等多元形式,深耕思政教学创新,为我院教师搭建了学习交流与能力提升的优质平台。

深耕理论课堂,汲取思政教学创新智慧研修期间,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教学方法革新、核心理论阐释、红色文化融入等关键议题开展专题授课,内容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性。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案例研究中心负责人张春依以“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走近上海伟大变革——关于实践经验、故事、案例的叙事逻辑与方法”为题,系统拆解了案例教学法的内涵与应用路径。同时,针对教学案例开发这一核心问题,张老师提出“五步开发法”为思政课教师提供“拿来能用、用之有效”的教学资源。复旦大学望道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朱鸿召教授则聚焦“伟大建党精神激励百年奋斗历程”,从历史与理论双维度解读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要义。他指出,理解伟大建党精神,首先要回归政党创建的源头,把握“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一根本问题,其次要深刻领会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朱教授的讲解为我院教师今后在课堂上阐释伟大建党精神、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清晰指引。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金伟教授以“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为主题,系统梳理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与实践要求。他从中国近现代史发展脉络出发,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统一”,并详细阐释了其五大特征,同时明确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以及全面建设过程中需遵循的原则。此外,金教授特别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正确处理一系列重大关系,这些内容为我院思政课讲清“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理论问题提供了系统框架。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德山教授则围绕“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展开专题授课,直指当前红色文化传播中的关键问题。他首先明确红色文化的核心内涵,指出当前存在“书本知识非规范化”与“课外知识伪化”两大痛点基于此,杨教授提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要把握大历史观、尊重历史事实与客观实在、坚持正确价值导向等具体对策。强调要抓住关键问题,在教学中始终做到“弘扬主旋律、尊重特色化、抑制庸俗化、反对污损化”,确保红色文化真正成为滋养学生理想信念的“精神养分”。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崔涵冰老师则通过“结构化研讨体验环节”,将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方法。崔老师首先明确结构化研讨的“四约定”随后,以“研修实践教学点回顾与反思”为任务,深化学员对于结构化研讨的认识。崔老师强调,结构化研讨的核心是“以学为中心”,能有效破解传统课堂“单向灌输”“参与度低”的困境,这一方法对提升我院未来思政课的互动性与针对性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走进实践现场,感悟时代精神的鲜活力量。此次研修紧扣“真理味道”主题,精心安排了多场实践教学,复旦大学研修基地带领学员走进钱学森图书馆、国家会展中心(进博会)、中共一大纪念馆、《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上海社会科学馆等上海代表性红色教育基地与实践平台,“沉浸式”的真理体悟与精神洗礼,都成为解读思政课核心理论的“立体教材”,在“行走的课堂”中既让我院教师触摸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脉络、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穿越力量、感受时代脉搏,更让其清晰掌握了“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思政教学素材”的具体路径,为今后打破课堂边界、增强思政教育感染力提供了宝贵启示,积累了丰富的思政课育人素材。

凝聚奋进力量,赋能思政课质量再提升近年来,学校和我院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为期一周的研修,既是一次理论知识的“充电”,也是一次教学能力的“赋能”,更是一次思想认识的“升华”。通过学习,不仅深化了我院教师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等核心理论的理解,更掌握了案例教学法、结构化研讨等实用教学方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素材。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此次研修为我院思政课建设注入了新活力,为打造“有思想、有温度、有力量”的思政课堂提供了支撑。

联系电话
400-630-2020
关注我们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9-18 11:47:04